公共圖書館不僅是城市的“標志”,更是社會發展引擎的“潤滑油”

日期:2020-10-16    閱讀: :1091

公共圖書館數量無疑是反映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有力指標之一。除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外,包含鄉級圖書館在內的各級公共圖書館數量也是衡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指標。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的穩步提高。

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和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一方面對改善人民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人口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加大優質公共圖書館服務的供給,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能夠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國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一方面,圖書館功能繁多,一大特色就是包容與聚合。有容乃大。正是包容使得圖書館也像其他生命體一樣,有其出生、成長、消亡的軌跡。

圖書館成為生長著的有機體,與人類社會共同脈動,具有強勁的生命力。作為收集、整理、保存、傳播一切歷史時期人類知識成果的機構,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包容所有知識領域和載體,圖書館開展的推廣活動包容幾乎所有知識分享的表現形式。

5G時代,僅著眼于文獻載體變化的數字化,遠遠無法取代圖書館彌補教育公平、消除知識鴻溝等復雜多元的社會功能和人們對高品質精神體驗的需求。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為基礎,互聯、高效、便利是其主要特征,綠色發展和數字惠民是其本質。

圖書館作為一個服務機構,其最根本的工作就是通過館員與智慧化的設備相互交叉融合,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隨著信息科技飛速發展,智能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逐漸成為全球圖書館事業發展研究的熱點。面向用戶的圖書館管理系統,在實現透明的信息服務以及服務的無縫移動的同時,使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促使圖書服務向著人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2003年,芬蘭奧盧圖書館館員發表名為《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的會議論文,指出“smart library”是一個不受時空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只要有互聯網,他就可以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所需資料。正是這篇學術論文,開啟了圖書館界對智慧圖書館的關注,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也逐漸被廣泛討論。

與國外相比,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起步較晚,但由于政策層面的支持與引導,圖書館智慧化在技術層面得以突破,發展迅速。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與閱讀習慣的逐漸改變,數字資源變得愈加重要,各個圖書館的資源庫的相互連接,不僅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島的局面,還能夠實現信息資源更大程度的共享。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也有人會疑慮:數字化時代,知識信息獲取容易了,圖書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其實數字圖書館應該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對未來眾多高科技技術進行精心挑選籌劃,并努力將他們融入自身體系當中,以期更好地服務大眾的這種圖書館的發展模式,最終目的就是讓圖書館更懂讀者的需求。

構建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也能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并創造良好條件。此外,圖書館作為城市形象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城市軟實力能夠進一步擴大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這也是社會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面對日趨激烈的城市“人才爭奪戰”,城市文化軟實力或正逐漸成為影響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根本上看,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以使民眾建立并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國家和區域長遠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因此,要考驗城市文明持續發展的動力如何,那就去看看那里公共圖書館吧!因為,公共圖書館不僅是城市的“標志”,也是社會發展引擎的“潤滑油”。


国产亚洲欧美在手机线专区